珠江
简介
珠江中国南方大河。旧称粤江。原指广州到虎门一段入海水道,现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的总称。流域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省区,面积45.2万多平方公里(包括流经越南的1万多平方公里)。水系支流众多,水道纵横交错。西江是水系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干流上、中游各段分别称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在梧州以下称西江。干流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35.5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和桂江。总落差2,130公尺。北盘江上的黄果树大瀑布水头高达70公尺。北江的正源是浈水,源於江西省信丰县。在韶关附近与武水相会称北江。韶关以上水流湍急,韶关以下河道顺直,沿途有滃江、连江汇入,在穿越育仔峡、飞来峡後进入平原,河宽水浅,至思贤窖流入珠江三角洲。干流长582公里。东江发源於江西省寻乌县大竹岭。上源称寻乌水,西南流入广东省。上游河窄水浅,两岸为山地,干流长523公里。
东、西、北三江各在入海处冲积成一个小型三角洲,连缀而成珠江三角洲,面积1.13万平方公里。目前各小三角洲的前缘仍以每年约100公尺左右的速度向海中发展。三角洲上河网密布,大小河道百馀条,互相沟通,交织成网,最後分别经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珠江水资源丰富,仅次於长江,航运也很发达。广州黄埔港以下可通万吨海轮,千吨轮船溯西江可到梧州,小轮船可上达柳州、南宁。可通行轮船、驳船的航道近5,000公里,航运价值仅次於长江而居全国第二位。桂江上源漓江,通过灵渠可通长江流域的湘江。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粮食、蔗糖、桑蚕和淡水鱼重要产地之一。
珠江横贯中国南部的滇、黔、桂、粤、湘、赣六省(自治区)和越南的北部,全长2214km,流域总面积453690km2,其中442100km2在中国境内,11590km2在越南境内。
珠江流域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流域土地资源共66300万亩,其中耕地7200万亩,林地18900万亩,耕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拥有土地仅有9.31亩,约为全国人均拥有土地的五分之三。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流域的中部,气候温和多雨,多年平均温度在14~22℃,多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mm,降雨量分布明显呈由东向西逐步减少,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差异和年际变化大。
珠江多年平均河川迳流总量为3360亿立米,其中西江2380亿立米,北江394亿立米,东江238亿立米,三角洲348亿立米。迳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4~9月约占年迳流总量的80%,6、7、8三个月则占年迳流量的50%以上。珠江水资源丰富,全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为4700立米,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7倍,但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流域洪、涝、旱、咸等自然灾害频繁。
珠江流域洪水特征是峰高、量大、历时长。造成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主要是峰面或静止峰、西南槽,其次是热带低压和台风,每年的暴雨洪水多出现在6、7、8月。
珠江流域枯水期一般为10月至下年3月,枯水迳流多年平均值为803亿立米,仅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24%左右。西江梧州站枯水期出现的最小流量为720立米每秒,北江角石为130立米每秒,东江博罗站为31.4立米每秒。
珠江属少沙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49千克每立米,年平均含沙量8872万吨。据统计分析,每年约有20%的泥沙淤积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余80%的泥沙分由八大口门输出到南海。
珠江口门的潮汐属不规则的半日周潮。珠江口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平均潮差为0.86~1.6米,最大潮差为2.29~3.36米。八大口门涨潮总量多年平均为3762亿立米,落潮多年平均值为7022亿立米,净减量为3260亿立米。
地貌
珠江珠江位于东经102°14′~115°53′、北纬21°3l′~26° 49′之间。流域周缘为山地环绕,北有南岭和苗岭、西北有乌蒙山、西有梁王山等与长江流域分界;西南以哀牢山余脉与红河流域分界;南以十万大山、六万大山、云开大山、云雾山脉与桂粤诸河分界;东以武夷山脉、莲花山脉与韩江流域分界。珠江流域周边山地以中山为主,个别峰高2000m,最高为乌蒙山,海拔2866m。
流域地势大体上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前者造成西江及其最大支流郁扛大体呈西一东流向,后者造成东、北两江干流以及西江的南盘江、北盘江和一级支流柳江、桂江、贺江等皆白北向南分别流注于珠江三角洲和西扛干流。
珠江流域主要由3个宏观地貌单元构成,即云贵高原、广西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三大地貌单元间均有山地、丘陵过渡或分隔,其中广西盆地是流域主体。
珠江流域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基本类型。山地占流域面积60%以上,以l000~1500m的中山为主,大部分山脉呈北东一北东东走向。丘陵一般分布于山前地带,或盆地周边和河谷两侧,占流域总面积的20%以上,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东南部。珠扛流域平原面积较小,有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山间盆地小块高平原、河谷平原和诲拔较低的三角洲冲积平原。
珠江流域地层岩性多样,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均有分布。沉积岩从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石炭、二叠、三叠等系最为发育。岩浆岩集中分布于广西东部和广东境内,出露面积占流域面积的22%,其中以花岗岩占绝大多数。
气候水文
珠江珠江流域为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但地区差异大。最高气温42℃,最低-9.8℃。多年相对湿度在7l%~82%之间。年平均风速0.7~2.7m/s,最大风速30m/s。多年平均日照时1282~2243h,其中南盘江陆良为2243h,红水河的天峨为1282h。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8月份,每月180h左右;最少为2、3月,每月l00h左右。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70mm。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一般山地降水多,平原河谷降水少。流域内增江上游龙川县上坪站降水量最大,平均年降水量2574mm;滇东南的蒙自县雨过铺站年平均降水量最小,为720mm。
珠江流域河川水资源总量为3360亿m3,其中人海径流总量3260亿m3。西江(思贤滘西口以上)年径流量2300亿m3,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68.5%;北江(思贤滘北口以上)年径流量为510亿m3,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15.2%;东江年径流量257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7.6%;三角洲诸河年径流量为293亿m3,占全流域径流量的8.7%。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和下垫面的影响,年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大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径流的年内变化受降水支配,汛期降水量集中,径流量占全年的75%~85%。
流域各地水面蒸发量的大小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有关。流域的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00~1600mm,北部蒸发低,东南部蒸发高。流域的实测最大蒸发量为云南蒙自县雨过铺站1635.5mm,实测最小为广西乐业站808.9mm。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全河多年平均含沙量0.27kg/m3,虽然含沙量较小,但由于年径流量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仍达8872万t。 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比较大,汛期4~9月含沙量为0.14~0.53kg/m3,非汛期含沙量为0.02~0.07k8/m3。各水系及河段的含沙量不同,西江水系上游段地面坡度大,植被较差,是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北盘江上游大渡口站多年平均含沙量达2.61k8/m3,多年平均输沙量1040万t,西江水系中游段一级支流多年含沙量在0.067~0.34kg/m3。西江干流红水河天峨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91kg/m3。北江和东江的含沙量比西江小,北江石角站和东江博罗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均为0.13kg/m3。含沙量最小的站是广西清水河的邹圩站,多年平均为0.067kg/m3。
历史上造成珠江流域较大水灾的洪水出现于1535、1833、1881、1902、1914、1915、1924、1931、1947、1949年及1968、1982年。云南省自元代起有大水灾35次,小水灾210次,平均16年一次大水灾,2~3年一次小水灾;贵州省自明代起有大水灾17次,小水灾66次,平均27年一次大灾,7年一次小灾;广西自汉代起有大水灾16次,小水灾290次,自元代起每40年一次大水灾,2年一次小水灾;广东省自宋代起有大水灾33次,小水灾402次,平均30年一次大灾,2~3年一次小灾。
全流域性大洪水以1833年及1915年洪水最严重。1833年云南宣威县和富源县受灾,贵州省8个县受灾,灾民死者无数。广西苍梧、桂平、平南、来宾等县淹没房舍禾田无数,广东省广州、新会、顺德、香山、南海、番禺、英德、连县、清远、高要、四会、德广、封川、东莞、龙门、博罗、惠阳及和平等县受灾,损失惨重。1915年洪水是中国南部地区一次特大历史洪水,包括西江、北江、东江水系及粤西沿海诸河、韩江上游、湘江、赣江上游、闽江的一些支流,面积达50万km2。西江梧州站水位达27.07m,洪峰流量54500m3/s。这场洪水,珠江下游及三角洲地区27个县(市)受灾,面积达43.2万hm2,灾民382万人,死伤10余万人。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珠江珠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360亿m3,中国部分为3344亿m3,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2%。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230亿m3。天然河川径流量为3360亿m3(含越南入境水量),径流系数为0.5,即全流域的降水量约有一半形成河川径流,另一半则消耗于水面和陆面蒸发及渗入地下水层。
径流年内分配,西江中上游的夏季径流占全年径流的48%~56%;柳江、桂江、贺江及东江、北江的中上游夏季径流占37%~60%;西、北、东江下游夏季径流占42%~57%。
珠江流域属外流河流域,江水全部注入南海,人海水量为3260亿m3,占中国人海总水量17243亿m3的18.9%。
珠江流域各支流水量充沛,且中上游落差比较集中,水力资源相当丰富,理论蕴藏量为3348万kW,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单站装机500kW以上)2512万kW,年发电量1168亿kW.h。
防洪与治涝
珠江珠江流域受洪潮威胁的耕地有92.66万hm2,受影响的人口2000万,珠江洪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浔江、柳扛与黔江的汇流地带。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虽大部分有堤防保护,但防洪标准不高,除广州的北扛大堤防御2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大多只防御;~l0年一遇洪水。根据“堤库结合、泄蓄兼施、以泄为主”的方针,80年代重点规划了3个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
(1)、西、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在北江中下游修建飞来峡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34097km2,占北扛流域面积的73%,主要防护广州市和北江下游三角洲,受益区耕地10.66万hm2,人口338万。飞来峡水库配合加固北江大堤,可防御百年一遇洪水,使广州市可抵御来自北江的300—500年一遇洪水。在西江上游红水河兴建龙滩水库,可控制流域面积98500km2,防洪库容70亿m3。在黔扛兴建大藤峡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7755km2,防洪库容20亿m3。龙滩和大藤峡两库联合调度,可有效控制西江干流洪水。以上述三库和相应的堤围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可确保广州和三角洲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
(2)、郁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在郁江兴建百色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600km2,通过水库调节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远景再建老口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3344km2,占南宁以上流域面积的99.5%.两库联合运用,可使南宁市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
(3)、东扛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已建的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水库的控制面积11740km2,占流域面积的43.5%。三库联合运用,结合加固堤防,可把东江中下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
珠江流域易捞地区主要有:珠江下游及三角洲、西江沿岸和浔江沿岸。以上3个易涝区面积为34.2万hm2,其中20%尚未治理,80%已得到初步治理。规划配套,更新电排装机容量17.6万kw,重点治理后可使治涝耕地面积达32.4万hm2,占应治涝面积的94.7%.
航运
珠江1980年统计,珠江流域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里程计14156km,其中主要航道79条,通航里程7154km。通航1000t级船舶的航道长757km,通航300~500t级航道948km,通航100~300t级航道1546km。广州至黄浦通航3000~5000t级海轮,黄浦至珠江出海航道通航10000~25000t级远洋轮船.
规划27条主要河道(河段)通航里程将达5456km,其中1000t通航道1283km,通航500t级航道475km,通航300t级航道492km,l00t级3206km。规划建设2条航运干线,即南、北盘江一红水河、都柳江一柳扛、右江一郁江。形成横贯两广,东达广州,南出磨刀门的水运干线。
灌溉供水
珠江1985年全流域有耕地465.6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85.6万hm2,耕地灌溉率为61%,其中保灌面积229.2万hm2,保灌率为49%。至2000年规划保灌面积351万hm2,保灌率75%。
城市供水的任务主要是解决城镇居民和工业有足够数量的一定质量的水。规划按人口递增1%、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测算,到2000年城镇生活年供水量达18.69亿m3,年增6.9%,工业年供水95.15亿m3,年增4.6%。城镇总供水量113.84亿m3。
为解决香港地区的供水问题,1960年建成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1899万m3;1965年兴建东江水经石马河到深圳水库工程,每年向香港供水增至6800万m3 1978年完成第——期扩建工程,供水增至1.44亿m3;1987年完成二期扩建,年供水量增至4.3亿m3规划2004年完成第三期扩建工程,向香港供水可增至1l亿m3。
除上述水力发电、航运、灌溉及城市供水规划外,珠扛流域水资源规划还包括河口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渔业及旅游资源开发等规划。
环境保护
珠江据统计,仅“十五”期间广州市用于污水处理和河涌截污整治的直接投入就近百亿元,而对整个珠江两岸环境改造、工厂搬迁的综合投入高达数百亿,并且还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源源不断地投入。
珠江是一天一天在变化,但这一种还债式的变化不应该仅仅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珠江的污染过程和治理过程很应该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成为广州这座有着2220年历史并正在走向国际化的大都市选择今后发展模式的碑铭。
夏天可以让市民下珠江游泳,广州市加强了污水治理力度,污水处理后留下的大量又脏又臭的污泥如何处置呢,建在番禺的全国首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泥处理厂。厂方表示,近日广州市产生的污泥量增加了两成多,每天要处理的污泥达到一千吨。
社会经济
珠江珠江流域内有滇、黔、桂、粤、湘、赣等六省(区)及时港澳地区共63个地(州)、市。据1993年资料统计,珠江流域总人口8766万人(未计入香港、澳门),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1人。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约占69%,城市人口占31%。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其中珠江三角洲约占22.6%。
流域内民族众多,共有5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汉、壮、苗、布依、毛难等,其中以汉人为最多,其次是壮族。
珠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据1993年统计,流域工农业总产值5365.5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4556.67亿元,农业总产值为808.89亿元。珠江流域所属地区贫富差距大,而欠发达地区所占面积达90%以上。
物产资源
珠江珠江河川迳流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约为2512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集中,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素称水力资源的"富矿"。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尚少,亟待加快开发。
珠江流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矿种计有58种,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有煤、锡、锰、钨、铝、磷等。另珠江口外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现正在进行勘探开发。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内各河流水量充沛,河道稳定,具有良好的航运条件,现有通航河道1088条,通航总里程14156KM,约占全国通航里程的13%,年货运量仅次于长江而居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