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雾
定义与简介
【辐射雾】(radiation fog)地面辐射冷却所造成的雾。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空气层中水汽达到饱和,凝结成雾。一般发生在晴朗无风(或小风)的夜间,日出前最浓,日出后随地面气温升高而逐渐消散,或者雾层上抬演变为层云。这种雾时厚度一股不超过100m,薄的只有贴近地面的2—3m厚。
特征
1、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日变化:秋冬季居多;多在下半夜到清晨,日出前后最浓,白天辐射升温逐渐消散;
2、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潮湿的山谷、洼地、盆地;
3、辐射雾的垂直、水平尺度:厚度几十米到几百米,平均150米左右,水平范围不大,分布不均,常零星分布,在平原上也可连成一片。
形成条件
冷却条件: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地面散热迅速,使近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当低空有辐射逆温形成时,有利于近地面层大量雾滴聚积于逆温层下而形成辐射雾。
水汽条件:近地面层水汽充沛时,气温稍有下降就会使水汽凝结。湿度越大、湿层越厚,就越有利于形成雾。当空气被雨和潮湿的地面增湿以后,对形成此类雾特别有利。
层结条件:近地面气层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就有利于水汽和尘埃杂质的聚集,如又有辐射冷却作用便易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当气层不稳定时,就有利于上下层热量的交换和水汽扩散,而不利于雾的形成。
风力条件:静风有利于形成露、霜或浅雾,但不利于形成雾;微风(1-3米/秒)对雾的形成最有利。要形成一定强度及一定厚度的辐射雾,仅有辐射冷却还不够,还必须有适度的垂直混合作用相配合,以便形成较厚的冷却层。空气静稳时,垂直混合太弱,不利于形成辐射雾,而风速过大(>3米/秒)及温度层结不很稳定时,垂直混合又太强,也不利于形成辐射雾。
危害
大雾对交通(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机场航班起降、水陆航运等)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却鲜为人知。当大雾弥漫时,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和大气污染物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物质。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成硫酸气溶胶,这一新物质的毒性要比原来的物质提高10倍以上。而且大雾时往往存在逆温层,空气无法对流,空气中的污染物很难扩散,所以对人体危害也很大。